/ 

CEO笔记 | 让沉浸融入生活:一次视察中的城市新消费思考

发布时间: 2025-08-13 16:21

    2025年3月28日,天府国际动漫城内,“元梦幻界”AI+XR沉浸式体验馆迎来了一次特别的调研。作为物通科技的总经理,我有幸参与其中。


    那天,一位成都市领导到场考察,停留时间仅十分钟,却为我们这个仍在探索中的行业带来了一丝启发。我感到,这不仅是一次产业视察,更是对新消费方向的敏锐洞见。




一次简短而务实的汇报


    调研当天,我们没有特别准备,也没有过多修饰。我向领导简要介绍了物通科技的背景:


    公司2011年在成华区政府支持下成立,近年来聚焦AI+XR业务布局。“元梦幻界”是响应成都元宇宙规划打造的C端体验馆,投资超千万元,占地700平方米。馆内设有文创售卖区,其中熊猫文创产品融入AR交互技术;核心体验区与瑞士公司合作,采用精准动捕和4D特效;此外还有原创VR剧目《熊猫·1869》和MR剧目《熊猫·赤炎》,以大熊猫文化为主题。




    领导提出几个问题,我就实回答:


    “一次能容纳多少人?”——“四五十人,体验时长约30分钟。”

    “什么时候开的?”——“去年9月动工,今年2月底试运营。”

    “一天营业额有多少?”——“高峰期可达万元左右。”

    “模式能不能输出?”——“已在上海签约一家加盟店,北京的合作也在洽谈。”

    “熊猫文创产品情况如何?”——“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指导下合规使用大熊猫文化符号,结合AI+XR技术呈现生态内容,受到儿童和熊猫粉丝的欢迎。”


    领导注意到场馆周边人流量有限,并提到当前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多发放传统消费券,如火锅消费券,仅带动餐饮消费。他建议探索体验类或动漫类消费券,以拉动周边整体经济。这番话并非泛泛之谈,而是对消费趋势的理性判断,值得我们深思。


沉浸体验:从文旅到日常的可能


    “元梦幻界”试运营以来,用户反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参考:


    ——“不像走马观花,而是觉得自己参与了故事。”

    ——“有点像置身动漫电影中。”

    ——“比主题乐园短时,比密室逃脱丰富,比剧场更灵活。”


    这些评价表明,沉浸式体验并非遥不可及,只是尚未完全融入大众视野。它不仅适用于文旅场景,更可能成为城市生活的新组成部分。与传统消费相比,沉浸式体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,这正是消费升级的一个方向。




    一位带孩子的家长体验后曾说:“比起吃一顿饭,我更愿意带孩子来这里感受不一样的沉浸式科技体验。”这话点出了本质:餐饮消费解决基本需求,而体验消费滋养的却是精神世界。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的演变,消费模式也在逐步更新。若政策能推出更多文化体验类支持,或许能为这一趋势提供助力。


“元梦幻界”的实践与信号


    “元梦幻界”并非没有不足,客流量有待稳定,体验细节也在优化。但它的存在意义在于,它从理论走向现实,成为一个真实可感、能让人走进其中、驻足停留的实体X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馆。它表明,沉浸式体验不是概念,而是正在落地的实践。这一模式也在逐步验证其可复制性,上海和北京的合作便是例证。


    我们希望它传递三重信号:对政策,期待更多关注与支持;对市场,寻求信任与协作;对用户,提供新的生活选择。设想一下,若城市中此类空间增加,家长带孩子的周末可能多了一种互动选择,年轻人的社交场景更加多元,朋友聚会也能从线上转向线下互动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:让沉浸式体验成为日常的一部分。




先行者的责任与期待


    这次视察对我们既是鼓励,也是提醒。沉浸式体验的核心不在于技术堆砌,而在于如何与用户建立联系。我们愿意做先行者,尽管目前规模有限、进展渐进,但只要方向明确、体验扎实,它就有潜力融入更多人的生活。


    同时,我们也希望政策支持、资本投入、产业协作能形成合力,避免这一领域因认知局限而停滞。只要条件成熟,它完全可能成为城市消费与生活的新常态。


    “元梦幻界”被看见了,这只是起点。我们期待以实践推动认知,以理性探索未来。


  袁梁       


2025年4月3日



返回列表